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调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醒大家要重视学校毕业论文的调查选择第一选择系统,知道网络做了重检才能作为定稿的第一选择,其他系统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只能做!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概要(一)研究数量和质量在中国知识网全文数据库中以“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正确检索相关文章,仅限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期间,采用全刊,正确检索,一共找了810条的结果。其中硕士论文84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但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搜索同期的研究文献的话,可以得到45170件结果。只需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正确检索就可获得3732个结果。从
个研究数字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积极的心理学观点的研究成果比较低,所以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的努力。从研究的质量来看,中国学术全文数据库以“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正确检索相关杂志,从2004年到2014年的期间限定,选择全杂志,检索513号的结果。但是,检索中国社会科学引用文献索引(CSSCI)期刊的话,只有32个结果。即使加上核心期刊,也只有107个结果。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成果中,高品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研究的质量必须尽快提高。
(二)关联概念的定义是对“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日耳曼的观点。张孝凤、杨晓梅、陈淑萍[3]等研究人员承认了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日耳曼在1
张忠宇、蒋宗文等研究人员认为,塞利日耳曼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积极的心理学导论”,积极的心理学正式作为学派诞生。(三)研究方法通过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从积极的心理学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位作者以自己的工作为实践基础,论述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方案。张忠宇、蒋宗文、张爱菊、刘翠兰、陈慧等。定量研究文献中,作者采用随机取样法,采用问卷法和量表法收集资料,对数据统计基本采用记述性统计,少数研究者使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明拉奇法进行量化分析,进行概要和分析,形成研究结论。
黄伟对重庆10所大学2600名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和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构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模式。(四)研究内容整理研究的成果表明,现在从积极的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心理学的积极观点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多位研究人员从积极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探讨了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如,蒋宗文、郭世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界限很大。偏重于心理问题的矫正教育,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轻视心理正常的学生。教育给学生消极的暗示。
陈慧认为,我国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推行的是“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抑制学生自杀、自伤等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比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核心我认为这是理念和主要目标。“问题模式”加强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的排斥,形成了“心理健康=无疾病”的错误认识,狭隘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功能。第二,从积极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提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多数
位研究人员从转换目标、改善方法、重置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例如,陈慧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方向定位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三个方面,将优势和美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新定位,将情绪和性格定位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活动和体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方法。被重新定位。
宋志英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为第一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旨在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一段时间,保障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第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例如,张孝凤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原则上必须强调积极的理念。课程结构上,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积极的课程环境的构建等贯穿其中。综上所述,欧贤才、杨晓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统筹整个教育,增加社会心理健康内容,明确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使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形式的活动化、课程的设置系统化因此,我认为课程的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相结合。林晓桂建议将积极心理学理念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积极的优越性、积极的感情、积极的关系、积极的对应、积极的成长”等五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缺失,通过整理近10年的研究成果来明确。从积极的心理学观点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认识到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运用积极的心理学理念,探索改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
这样做,但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这正是用积极的心理学改造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一)研究内容单一,质量相对薄弱。2004年以后,国内从积极的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越来越多,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倾向。其中到2006年,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刚刚兴起,国内学者研究较少,每年都会有一些成果。
从2007年开始大幅增加研究成果。其中2013年的研究成果最多,达到196篇。但是,研究成果的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研究的质量却没有提高。特别是CSSCI杂志上公开的论文不足。
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现有研究的构想过于单一,研究成果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从积极的心理学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构想比较单一,都是从积极的心理学视角反思现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积极的心理学视角改善和提出既存模式的对策和提案。
研究的内容将重点放在个人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的体验上,对积极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