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不入主流 难成一流
在上个月举行的第8届上海期刊论坛院士监修峰会上,学习数学的院士对于一流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让参加者感受到了乐趣。另外,受到演讲邀请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原编辑龙协涛、全国大学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主编蒋重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运营院长“文史哲”杂志篇集长王学典、《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李爱军等人承认。如何评价一本期刊?一流学术杂志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推进一流学术期刊的建设?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求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高的标准。
优秀期刊提到经得起历史检查进行期刊使命和任务,袁亚湘表示,一定不要忘记初衷,记住使命。一本杂志的好坏是评价文章好坏的基准,而不是获得什么奖。
因此,袁亚湘评价优秀学术期刊的真正标准是发布行业最优秀的文章,他指出“经不起历史考验的期刊是优秀的期刊”。“一本杂志的主编和编辑,一定要有信仰,以制作这个领域最优秀的学术杂志为目标。”袁亚湘说。
龙协涛也表示,发行者肩负的使命非常重大,从中外期刊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科学技术成果还是社会革新成果,都有78%的人在杂志上发表。因此,期刊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论思考、一个国家民族的理论思考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很长一段时间,王学典对杂志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是否起到指导作用非常感兴趣。能引导出学术潮流吗?从他的观点来看,从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期刊既是学术性思考的创造者,在学术进化的过程中,期刊可以成为积极活跃的一方。
王学典从西方传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框架已经不能解释中国发生的重大变迁。中国必须根据中国的经验,尽快说明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特征的事例、数据和材料构成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这是杂志的职责。从“与西洋的连接”到“与传统的连接”,从“反传统”到“发扬传统”,从“追求西洋化”到“追求本土化、追求中国化”,成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因此,我想尽量投身于这样的潮流,投身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事业。
王学典认为“不进入主流就无法成为一流”。一流期刊可以促进中国的发展。现在很多作者都在批判海外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风潮。他认为,科学追求的境界需要正确性,也需要简洁性。
他举了个例子,当陈景润发表《哥特式巴赫的预测》时,从240页压缩到了18页。从大道到简单是科学的追求,也应该是学术杂志的追求。同时,龙协涛还表示,要制作一流期刊,必须勇敢地将其作为“龙门期刊”,跨越西方的定位,用中国的语言来定义。
一流期刊如果不无视现在的名家,将支持未来的名家。支援新人也是一流杂志的责任和使命。“怎样理解人文社科期刊的一流呢?只说特色,只说中国的故事可以吗?说特色的时候有评价体系吗?说话的时候,可以和别人说同样水平的话吗?”蒋重跃先生共有了他的两个想法。
其1、评价人文社科期刊的方式有3种。引用、摘要、采用,这些评价方式是策略,可以很好地推进学术研究,促进学科的发展。如何将3个基准构筑成合理的评价系统,是当前应该讨论的问题。
现在,很多评估机构都认识到从文章中评价的重要性。例如,人民代表大会资料复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等重视论文本身的评价。这是非常好的倾向。第二,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者的价值观和他的真理观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个人价值观容易突破,占领了学术研究问题的解读。的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据
蒋重跃先生说,学术研究必须尽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也是心中一流学术杂志的底线。建设一流的学术杂志有办法。优秀的学术杂志由主编、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的水平决定。袁亚湘说,有些杂志的主编已经是成功的科学家,但他正在制作优秀的学术杂志。
“总编要在出版物的定位、栏的设定、具体的摘要方面亲自动。”一部分杂志的编辑委员光是名字就有很多编辑部在做,但是编辑部不能代替编辑委员。袁亚湘说,在几十个杂志编辑委员会中,有没有编辑委员可以自己重视和认真对待他提名的杂志?编辑委员可以发挥效果,定期刊物的水平明显提高。
编辑部的水平是杂志发展的重要因素。“优质稿件的征募源是做好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编辑部不守股,编辑部的编辑与作者、读者密切相关,需要融入学科团队。”袁亚湘举例说,编辑是重点部门,重要熟悉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等,不同学科的期刊编辑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收集优秀文章。
龙协涛非常肯定上海大学期刊公司的集约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以牛津大学期刊社为例,对“一流大学、一流出版、一流管理水平”进行了说明。牛津大学期刊公司目前拥有300多种学术期刊。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社会科学。我认为他们的集约发展和管理模式值得参考和学习。
现在,国内很多一流大学的期刊依然是“小作坊式”作战,与牛津大学期刊社的现代大编程作战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建设一流的学术期刊,需要一流的管理。
”袁亚湘说,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不可或缺,但所有的国际化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为了找到国际上优秀、一流的文章,都需要国际化的方法。对此,李爱军也有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据介绍,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内SCI期刊的文献量不超过全球SCI期刊发表量的10%。这意味着在国内失去了大量一流研究成果的首发权,结果影响了我国在科学技术议题的设置、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发言权。根据
年的刊物,李爱军认为杂志是带动学科发展的,也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