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论文
这周读了一本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教授Chang的有关资本主义市场的一本篇学术类的书。记得差不多7年前,他来我们学校做演讲,本人也非常幽默风趣,各种数据和case study也是信手拈来,见解也非常独到,很值得深思。这本书讲述了23件主流经济学家不会主动跟你讲的事情,我感觉无论是从选题,切入点,论点论据的陈述,详细的数据和案例的支撑,都非常值得商科同学,特别是经管系同学作为课外拓展的读物,有点轻论文的意思。每一个议题感觉其实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探讨研究和辩论。但同时对对那些喜欢故事性的读物的同学来说,这一本就内容方面来讲就相对严肃了。当然严肃不等于晦涩,就这种题材的文章而言,这本书算是相当生动了。
▫️
其中有一些主题,他把经济学的内容跟历史,文化,社会相结合,你会发现之前被忽略了的这些因素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引发新一轮的思考。比如在第九件事里,他提到了中国制造的话题。有趣的事,“世界的工厂”在最开始是指的英国,而如今英国,在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口中,是一个“无产业”的国家。然而在1870年英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46%,而现在的中国才占多少呢?在全世界的商品仿佛都标着made in China 的时代下,中国的占比才17%。
▫️
另外,他还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他说,在相对于不那么富裕的国家,人们经常工作在生产车间里而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一般来说,他们会一起工作,工作之后也会在一起社交。而在富有的国家,人们在商店或者是办公室的工作会更具有独立性,所以,同事或者工友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像不那么富裕的国家那样紧密。那么基于他的观点来看,难道人与人关系的疏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引人深思的一个话题。
▫️
其中有一节有关对人性的探讨,我怀疑是常教授经济学版的鸡汤。作者还提到,GC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否定掉了人类的本能,并假说所有人在经济体里都是无私的,或者至少是很大程度上没有私心的。但是相反在西方很多人推崇的自由市场主义里,又完全否定掉了人们自己内心道德的底线。这仿佛就回到了之前很多人讨论的到底人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的原始问题。其实这个感觉跟文化背景也有关系,比如中国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在西方因为基督教的盛行人从出生就是有罪孽的需要被救赎的。所以这么来看,经济学也是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